一、A1 1、尖锐湿疣是由哪种病原感染所致 A、带状疱疹病毒 B、人乳头瘤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冠状病毒 E、汉坦病毒 2、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是 A、淋病 B、生殖器疱疹 C、梅毒 D、尖锐湿疣 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沙眼衣原体患者感染新生儿的最常见途径是 A、宫内感染 B、产道感染 C、剖宫产感染 D、哺乳感染 E、输血感染 4、巨细胞病毒感染中不正确的是 A、巨细胞病毒可因妊娠而被激活 B、新生儿感染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多无后遗症 C、妊娠早期感染者无需特殊处理 D、多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E、可发生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 5、关于Ⅰ期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不洁性交史 B、可出现硬下疳 C、梅毒血清学阴性 D、有心血管梅毒 E、外阴表面溃疡,有浆液性渗出 6、患者已确诊为艾滋病,为了防止其感染其他人.应采取哪项措施预防更合理 A、饮食隔离 B、呼吸道隔离 C、避免探视 D、严格管理病人的排泻物,医用器械 E、注射疫苗 7、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艾滋病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疟疾 E、狂犬病 8、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 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C、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 D、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 E、流行病学的检查,病原学检查 二、A3/A4 1、患者男性,28岁,农民,11月份因发热、头痛、呕吐三天为主诉入院。体检:面颈部潮红,双腋下少许出血点,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10个/HP,末梢血象:WBC23.0×109/L,异型淋巴10%,PLT48×109/L。 <1> 、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A、斑疹伤寒 B、流行性出血热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败血症 E、钩端螺旋体病 <2> 、住院两天后,热退但症状加重,出血点增加,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80/60mmHg,此时对该患者的治疗原则正确的是 A、以输入胶体液为主 B、以应用激素为主 C、以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为主 D、以扩容为主 E、以纠正酸中毒为主 2、患者男性,34岁,农民。既往体健。7月2日来诊,腹泻2天,为水样便带少量黏液,量多,日十余次,相继呕吐数次。无发热、无腹痛。腓肠肌痉挛。体检:体温36.8℃,意识清,皮肤弹性差,脉细速,血压70/30mmHg。化验检查:大便镜检白细胞0~2个/Hp,血红蛋白160/L,血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12,单核细胞0.10。 <1>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轮状病毒感染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急性肠炎 D、菌痢 E、霍乱 <2> 、本例治疗的关键措施是 A、抗菌治疗 B、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C、首选升压药,纠正低血压 D、抗病毒治疗 E、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 3、患者男性,20岁,3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5~10个/HP。 <1>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是 A、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B、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C、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2> 、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下列哪种后果 A、发生肠出血 B、转为慢性菌痢 C、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 D、合并败血症 E、发生癌变 4、患者女性,32岁,持续发热10天。体检:精神萎靡,反应淡漠,体温39.5℃,心率70次/分,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cm。化验:WBC1.4×109/L,N60%,L40%,肥达反应O1:80(+),H1:160(+),ALT180U/L,总胆红素22.2μmol/L。 <1>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斑疹伤寒 B、伤寒 C、G-杆菌败血症 D、急性黄疸型肝炎 E、钩端螺旋体病 <2> 、为确诊应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A、骨髓培养 B、外斐反应 C、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 D、血培养 E、粪便培养 5、患者男性,13岁,发热2天,伴头痛、神志不清1天,8月中旬来诊,查体:T39.5℃,神志不清,颈抵抗,克氏症、布氏症(+)。实验室检查:血WBC16×109/L。 <1> 、最可能的诊断是 A、钩端螺旋体病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疟疾 D、中毒型菌痢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 、为确诊应进行的检查是 A、血涂片找疟原虫 B、血培养 C、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 D、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E、脑脊液常规及培养 6、患者男性,15岁。发热5天,伴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尿黄1天。有不洁饮食史。查体:T38.0℃,巩膜黄染,肝肋下1.5cm,触叩痛(+),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WBC8.5×109/L,N0.54,L0.46,ALT1850U/L,TBil96μmol/L,DBil62μmol/L。 <1>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沙门菌感染 B、急性胆囊炎 C、伤寒 D、急性病毒性肝炎 E、肾综合征出血热 <2> 、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 A、肥达反应 B、粪便培养 C、血培养 D、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 E、出血热抗体监测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生殖道尖锐湿疣是有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鳞状上皮增生性疣状病变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淋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我国性传播疾病中也以淋病最多。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新生儿主要通过衣原体感染的软产道而被感染,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尽管也存在被感染的危险,但罕见。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巨细胞病毒主要侵犯上皮细胞。由于感染该病毒后可出现巨大细胞,故名巨细胞病毒。它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在人体内引起多种疾病,并可能与致癌有关。 孕早期患原发性感染应建议终止妊娠,若为复发或再感染,可继续妊娠;孕中、晚期则视有无畸形而定。对于不愿终止妊娠者或有症状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轻感染对胎、婴儿损害的严重性、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和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梅毒分3期: ①一期梅毒。即硬下疳 ,潜伏期2~4周,外生殖器部位发生暗红色硬肿块 、浅溃疡 ,有软骨样硬度,周围淋巴结肿大。 ②二期梅毒。在一期梅毒 1~2 个月之后,全身皮肤、粘膜发生对称泛发皮疹、斑疹、丘疹、脓疱疹等。粘膜可发生粘膜斑、扁平湿疣,传染性强。 ③三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2~3年乃至10年,皮肤为树胶样肿,还可涉及骨、关节、心、血管,表现为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和主动脉瘤等,侵及神经为脊髓痨 ,全身麻痹 ( 麻痹性痴呆 )。 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艾滋病传播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因此,对个人预防来说,除掌握有关艾滋病知识外,尚须做到: (1)不去非法采血站卖血,不涉足色情场所,远离毒品。(2)注意输血安全,打针、拔牙、针灸、手术要到正规医疗单位。穿耳孔、文身、美容器具要消毒。(3)不与他人共享剃须刀、牙刷等,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体液、血液。(4)注意与艾滋病人的接触:给艾滋病病人采血及注射时,注射器应采用一次性用品,病人的血液、排泻物、污染的物品应进行彻底焚烧。病人的器皿及医用器械要专人专用,如病人的刮脸刀、牙刷、毛巾、茶杯等应专人专用,排尿、排便后要用肥皂洗手,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母婴传播 (1)病原体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病原体从阴道通过子宫的细微破口进入羊水,再感染胎儿,这也称上行性感染。或者先发生子宫等邻近组织病变,随后病原侵及胎儿。其中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情况最为多见。可以经胎盘传给胎儿的主要病原体有: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病毒等。此外,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疟原虫和弓形虫等也可发生。上行性感染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B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2)出生时由产道传播: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还可见到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B族乙型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感染。 (3)生后母乳感染: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可以通过母乳传给新生儿。此外艾滋病毒等也有可以通过母乳传给婴儿。 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传染病的诊断十分重要,一般患者的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诊断。 D是一般疾病的诊断依据,没有体现出流行病的依据。 二、A3/A4 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患者面红,腋下出血点符合流行性出血热,有尿蛋白,血小板减低进一步证实本病。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患者进入低血压休克期,此期治疗原则为:扩容,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其中扩容是关键。 2、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病程分为三期吐泻期、脱水期、反应(恢复期),吐泻期最主要的表现为无痛性激烈腹泻,不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性状有泥浆样或水样含粪质,见黏液,其可转为米泔水样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无粪质,便次逐增,每日数次至十余次,甚至无数次,每次便量超过1000ml,多数伴有腓肠肌痛性痉挛,先腹泻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轻度脱水时口唇与皮肤干燥,极度脱水血压下降。实验室检查脱水导致血液浓缩,血常规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数及单核细胞增多。菌痢应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发热;急性肠炎亦应具备发热腹痛;细菌性食物中毒除发热外亦有先呕吐后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发热,水样泻,故选E。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患者腹泻2天,相继呕吐数次,这样会导致丢失大量水分和钠钾盐,血压下降,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应快速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3、 <1>、 【正确答案】 A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为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 4、 <1>、 【正确答案】 B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患者发热(39℃以上),有精神萎靡、反应淡漠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脾大,肥达反应滴度1:160,最先考虑伤寒。斑疹伤寒为外斐反应(+)。血培养第1周(+)率可达90%,尿培养和粪便培养(+)率在3~4周较高,骨髓培养(+)率较血培养高,且全病程可获较高(+)率。 5、 <1>、 【正确答案】 B <2>、 【正确答案】 D 6、 <1>、 【正确答案】 D <2>、 【正确答案】 D |